长春文旅街头音乐会:2025年破亿流量背后的城市文化新叙事
2025年的长春,因一场持续整年的街头音乐会,成为全国文旅市场的现象级案例。从春寒料峭到冬雪皑皑,长春市12个主城区、30余个特色街区化身“露天音乐厅”,累计举办超500场次演出,吸引线上线下观众突破1.2亿人次。这场以“音乐无界,城市有光”为主题的街头艺术盛宴,不仅刷新了东北文旅活动的流量纪录,更以“零门槛、高互动、强共鸣”的特质,重新定义了城市文化IP的打造逻辑。
破圈逻辑:从“街头表演”到“全民狂欢”
长春文旅街头音乐会的爆发并非偶然。2024年末,长春市文旅局联合本地音乐院校、独立音乐人及短视频平台,启动“城市音乐地图”计划,将音乐会与城市地标深度绑定:红旗街的复古电车旁上演爵士乐专场,净月潭的森林步道响起民谣吉他,伪满皇宫博物院前则以交响乐对话历史……每个周末,市民与游客只需打开手机定位,即可在“长春文旅”小程序获取附近演出信息,甚至参与“点歌互动”。
展开剩余56%“我们打破了传统音乐会的空间限制,让艺术真正融入生活场景。”活动总策划、长春市文旅局副局长李明表示,“比如在中东铁路公园的‘蒸汽朋克音乐角’,观众可以边听工业摇滚边触摸百年铁轨;在桂林路美食街,说唱歌手会即兴改编歌词,把摊主的名字和招牌菜写进韵脚。”这种“沉浸式参与感”迅速点燃了年轻人的热情。数据显示,18-35岁观众占比达67%,其中超40%为外地游客,他们通过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自发传播,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3000万次。
流量密码:技术赋能与情感共鸣的双重奏
破亿流量的背后,是精准的传播策略与对城市精神的深度挖掘。活动方与抖音合作推出“长春音乐日记”话题挑战,鼓励用户拍摄“音乐+城市记忆”的短视频,并设置百万级流量奖励。一位参与活动的博主“北国小张”拍摄的《在54路有轨电车唱〈松花江上〉》视频,获赞超200万,评论区涌现大量“长春人泪目”“想回家听电车叮咚”的留言。
“流量只是表象,核心是让音乐成为城市情感的载体。”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琳分析,“当《我们在长春相遇》的旋律在街头响起,无论是本地老人还是外地游客,都会被唤起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。”这种情感共鸣也转化为消费动力——据统计,音乐会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消费同比增长28%,伪满皇宫博物院等景点游客量提升41%,真正实现了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转化。
长尾效应: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的可持续之路
面对破亿流量的成绩,长春文旅并未止步于数据狂欢。2025年第四季度,活动方推出“音乐人孵化计划”,为本土原创乐队提供录音棚、巡演支持,并联合网易云音乐上线“长春声音图谱”数字专辑,收录活动中诞生的127首原创作品。同时,长春市宣布将每年5月定为“街头艺术月”,常态化开放20个音乐角,让“音乐会”从短期活动升级为城市文化生态。
“破亿流量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”长春市市长王子联在总结会上强调,“我们要让音乐成为长春的‘城市基因’,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艺术的温度与城市的活力。”如今,当夜幕降临,长春的街头依然回荡着吉他与口琴的旋律——这场始于流量的狂欢,终将沉淀为城市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发布于:河北省